学习指南
当前位置:首页 - 弟子规读书会课程复讲
 
 
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30集课程复讲

华红霞学长

  
    一、学习提纲
    1、为什么要用奸跟巧;
    2、孩子说谎的几种原因,父母如何引导;
    3、生活中如何落实“见未真,勿轻言,知未的,勿轻传”;
    4、学会依据经典辨别生活中的真伪;
    5、生活中要做到“勿轻诺”。

    二、学习报告
    1、为什么要用奸跟巧。
    “奸巧语”。这个“奸”是欺骗、是机巧。那人为什么会用奸跟巧,就是为了把自己的言语过错、自己的没有信用掩盖起来。所以孩子假如用奸巧语,他就有可能是在撒谎。其实撒谎的孩子很聪明,而很多家长看到这个情况不但不担忧,反而在那里说这小孩子反应快、好聪明!这样的孩子都把聪明都用达到她的目的。所以重利轻义,当孩子的思惟都是自私自利,他的成长过程一点一滴道义都会慢慢消退掉。孩子的聪明应该是用在当孝子,当好学生,当好公民,那才是用对了地方。
    所以,孩子要的不是聪明,要的是朴实、是忠厚。

    2、孩子说谎的几种原因,父母如何引导;
    一是贪图利益。有个孩子回来跟他爸爸要两块人民币,他父亲顺手拿了一张两块钱的钱币给他。他说:爸爸,我不要一张,我要两张一块的。他爸爸很纳闷,就是两块钱,怎么还要分成这样?他就跟爸爸说:爸爸,我只要拿一次钱去训导处就可以得十分,所以你给我一张两块的,我只能得十分;你给我两张一块的,我可以拿去说我捡到的,我可以得二十分。这个说谎就是会了贪图利益。
    引导方法:为人父母者,为人老师者,要细细去推敲,不让孩子染上虚名。
    二是好玩。他一开始给你骗一下,你笑一笑,他也笑一笑,他就觉得很有意思。现在很多综艺节目都是在玩弄别人,大家看了哈哈大笑,而小孩子又没有分辨能力,他就觉得欺骗别人很好玩。像有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故事,叫狼来了,也是因为好玩才骗人,最后狼真的来了却没有人去帮助他。
    引导方法:父母一定要适时的制止,不能再犯。 
    三是逞能。宋朝的时候有一位名臣叫司马光,他小时候有一次,跟姐姐比剥核桃,结果都剥得很慢,家中仆人跟他说,你用热水烫一烫就很好剥。司马光去拿热水来烫,结果剥得很快,他姐姐回来一看说:弟弟,你怎么这么厉害,谁教你的?司马光说,我自己学会的。刚好他父亲走过来当场就跟他说:有多少本事就说多少话,不是自己剥的绝对不能夸大。由于父亲在他第一次犯错就给予严厉的指责,后来司马光一生非常坦坦荡荡,他也曾经讲过“平生所为之事,无有不可语人者”。假如我们是父亲可能不经意就把这个忘记了,那可能一开始撒谎,往后就有一就有二。
    引导方法:父母要适时观察、正确适时的指导 
    四是掩过饰非。很多孩子一犯错,他会有一点紧张,就怕被大人发现受批评而说谎。有一个孩子把衣架子弄坏了,他就很紧张,怕被处罚就跟旁边的同学说,不要告诉老师。结果刚好老师就在旁边,老师跟他说“无心非,名为错;有心非,名为恶”。所以弄坏衣架不严重,不告诉老师才严重,你以后就赢不了老师对你的信任。所以错了就要承认,“过能改,归于无”。然后又告诉他,你犯的错改过来,又能学到如何把一个东西再把它修好。
    引导方法:家长要有耐性帮他一起解决问题,掌握好机会点,孩子就能建立正确的态度。所以当孩子在掩过饰非,我们也要仔细去观察,不能让他养成习惯。 
    五是受父母的影响。有个统计数字,说一个成人一天讲的谎话二十五次,大人在一天当中讲这么多次谎,小孩也会潜移默化。所以小孩在的地方绝对不可以撒谎,小孩不在的地方也不能撒谎。
    引导方法:父母要做好榜样,同时要学会拒绝,拒绝不必要的应酬而不是为了面子而遮遮掩掩。只要你该拒绝的拒绝,你的朋友就会顺着你的原则跟你交往,就不用在那里遮遮掩掩、被人误会。 
    所以孩子撒谎有几种可能我们要擅于观察。当孩子初犯,我们要慎于开始,要很谨慎。

    3、生活中如何落实“见未真,勿轻言,知未的,勿轻传”。
    “见未真,勿轻言”。当我们没有看到事实真相,只是听别人片面之词,绝对不可以把这个话再传出去。这是一个很重要谨慎的态度。假如你没有确定,它可能是谣言,那你这么又一传出去,自己就变成帮凶。
    古代对于言语很谨慎,因为往往乱之所生,言语就好像那个阶梯一样,一句一句谗言慢慢就制造了动乱。有句话叫:“君听臣当诛,父听子当决,夫妻听之离,朋友听之疏”,意思是,当国君的假如听了谗言,臣子就要遭殃;父亲假如听了后母、别人的谗言,骨肉之情都有可能会决裂;夫妻间听了谗言,夫妻可能就会分离;朋友间听了谗言,慢慢就会疏离。所以我们对谗言要很谨慎,要注意。同时自己也要提醒自己,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。一个有修养的人,他是不会说长道短的,他希望的就是人与人和睦相处;他纵使听到的一些是非是事实,而这个事实攸关团体的和谐,攸关一个人的名节,他也会避口不谈,所谓隐恶扬善。其实很多时候忍耐一些气,那一些脾气,那都是空的。只要调节调节互相让一下、互相体谅一下,就没事了。
    古代也有一首关于谗言要谨慎的诗,“堂堂七尺躯,莫听三寸舌,舌上有龙泉,杀人不见血”。所以一个家、一个团体,甚至一个国要能相处得好,我们其中的分子对于谗言一定要懂得辨别。所以“见未真,勿轻言”。
    当然假如你听到的一些是非是关于你朋友的,你应该用一个真诚心去跟朋友讲,假如没有这回事,那我们就安慰安慰他;假如这个传言确实还有几分真实,那我们要适当赶快要规劝他:人的名誉在团体当中特别重要,我们应该赶快收敛一点。 

    4、学会依据经典辨别生活中的真伪。
  “知未的,勿轻传”,我们对于很多的道理还没有了解透彻,对于一些事实还没有清楚,不可以轻易去讲给别人听。怕他先入为主,我们又讲错了,就把人家误导到不对的路上去,这样就很不好。但我们可以依据经典去判断。
    比方说,有人问孩子读经要从哪一本开始读。我们可以根据《三字经》中:“为学者,必有初,小学终,至四书”,所以你可以肯定地告诉他,先读《小学》,而《小学》精辟的就是《弟子规》,是依据《小学》的纲领编出来的。《小学》读完,可以读《孝经》,读四书。而且当孩子已经把《弟子规》扎根下去,他再念《孝经》,念四书,就可以跟生活结合,他就知道学问一定要解行相应,一定要力行加学文。这个态度一正确,方向就不偏颇。
    再比如,如何判断一个团体是否是真正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、是否真正在推广中国文化。现在有很多团体打着善良、打着公益的名号在在骗钱。假如你都不了解这个团体好不好,你见未真,马上又带一大堆人来帮忙、来捐钱,到最后是骗人的,所以我们要谨慎,先观察清楚。现在很多人也会说我在推展中国文化,其实我们要判断也很简单,他假如是真正在弘扬中国文化,他一定会抓到中国文化教诲的核心:孝。从孝入手,“夫孝德之本也”,假如讲了两个小时连一个“孝”字都没有提,连一个“德行”都没有提,那你就要注意了,可能就是骗人的。
    又比如,人家跟我们讨论如何把他的孩子教好。那如果有个教育机构说,他三天或几天就能帮你教出一个天才。那肯定也是骗人的。 “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”,孩子教育必须要用耐心、用爱心跟老师一起合作,怎么可能人急功好利、一步登天?而这恰恰又与学问背道而驰,欲速则不达。所以要从经典去了解,要从圣贤人的教诲去堆积我们的判断力。

    5、生活中要做到“勿轻诺”。
    现在轻诺的现象很多,生活中要做到:
    一是喜时不轻诺。一个人高兴时,不可以随便答应要给人家什么东西,很有可能到时候没做到就失信于人。所以大人很常犯的就是一高兴,孩子马上察言观色跟你要东西。特别现在有一种现象,孩子考试考得好就答应给他买东西。当考试考得好的时候都可以要东西,孩子读书的目的在物质,这已经在长养他的虚荣心、长养他的奢华,已经在让他的读书目的偏颇。同时孩子的欲望一天一天地增长,欲是深渊。所以这个轻诺当中就是太溺爱。 
    二是不凭好恶地轻诺。轻诺一来是因为溺爱,二来是没有原则。父母给予的承诺都凭着好恶,想给就给。可能答应了以后,情绪又变了,又不给他。小孩对你就没有信任,比方说,你在那里打麻将,然后就跟孩子说:好,你不吵,给你买什么。所以以后他要东西都在你打麻将的时候,或者你在忙的时候,他都知道这个时候要东西铁定要得到,那就很麻烦。所以父母也要勿轻诺,当然父母进一步也要教导孩子勿轻诺。 
  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012年9月29日

 
 
感恩学长的分享!
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
   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   

返回  

 
 

弟子规线装书

蔡礼旭老师主讲细讲弟子规  弟子规力行表在线测试  背诵弟子规联系考试测试题  

深圳弟子规公益网  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